[人民日报]: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的必由之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2-20浏览次数:9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期待国家早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让终身学习不再只是美丽的愿景。

提及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让终身教育更加有序、可行,已经是全世界多个国家实践之后达成的共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在进行学分银行的尝试。关于学分银行的组成要素,比较典型的观点是以课程标准、学分累积、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学分诚信五个子系统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架构,也有国家将学分银行划分成为更加细致的课程体系、选课制度、存分机制、贷分机制、兑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六个方面。

“虽然角度和侧重各不相同,但这些观点均内含了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兑换等学分银行的核心要素。对于组成要素的厘清与界定,将直接影响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有效设计及其实践前景的清晰程度。”有专家指出。

我国学分银行的实践从2001年开始。2001年8月,教育部提出“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2005年开始,教育部酝酿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2010年12月,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开放大学试点省市和学校,进一步“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建设不断深入实践。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已经探索的学分银行有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两种。国家级学分银行是2012年6月,国家开放大学“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批准立项,该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学分银行试点项目。此项目属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国家开放大学依托该项目正式开始探索与实践面向全国的学分银行制度。据了解,国家开放大学现已设立专门的学分认证机构,正积极开展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并围绕“学分银行”标准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

地方层面,国内也已有不少地方在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两地最为活跃。北京市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群众组织、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探讨与实践。上海市在市教委和上海开放大学的共同努力下,于2012年8月成立了全国首家覆盖全区域的省级学分银行,并已投入试运行,试点不同课程间的“通存通兑”。

“关于学分银行试点,多方参与,进展不一,虽有先行建成试运行,但多数尚在积极探索或酝酿之中。”安徽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相关课题组认为。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记者赵婀娜 2014年01月23日第18版)

[全文查阅]:终身学习不再只是美丽愿景